“周瑜为什么不匡扶汉室?”笔者个人观点猜测主要是因为下列原因:
第一,东汉末年,风云变幻,一开始周瑜等人始料不及。比如说陈寿在《隆中对》中就描述有道:“……自董卓以来,豪杰并起…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……”然后正诚如一些文友所说的,周瑜原本就跟着袁术一起混了,直到后来袁术抢夺传国玉玺称帝了,周瑜才和袁术划清界限的。
第二,曹操率先打出了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旗号来号令天下,至后曹操就被指责为:“名为汉室,实为汉贼”了;紧接下来又轮到刘备粉墨登场标榜自己是“汉室宗亲”,刘备打着“兴复汉室”的旗帜到处扩充自己的势力……凡此种种,让周瑜大为彷徨而无所适从……
第三,周瑜毕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东子弟。可以说周瑜骨子里一直都在秉承着秦末汉初时期的“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的精神。而且周瑜和孙策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姻亲关系,在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中,周瑜就乘醉给蒋干等人表过态说自己和孙策的关系:“……外托君臣之意,内结骨肉至亲;言必听,计必从,祸福共之……”也就是说,在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之际,周瑜更愿意选择辅佐孙策而不愿意去什么匡扶汉室的。
此外,周瑜本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。首先是周瑜去世得太早了。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小说当中,周瑜都是属于英年早逝的人;其次是,周瑜自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。比如说周瑜就没有能力能够帮助孙策很好地融入江东世家大族了。而在民间,周瑜的“羽扇纶巾”的英雄形象早已经被人们置换成诸葛亮了!
纵观三国,真正出于公心,匡扶汉室的诸侯几乎没有,文臣武将各为其主。刘备虽然为汉室宗亲,打着“兴复汉室”的旗号,实际上内心并非如此,这一点从他在汉献帝在位时,先匆忙称王(汉中王),后又称帝即可证明。至于周瑜不匡扶汉室,原因有三:
一是汉室从桓灵以来,宦官专权,豪杰并起,朝廷威望一落千丈,颜面尽失,宁事主,不事帝成为当时智能之士非常盛行的做法 ,周瑜当然也不例外。
二是当时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,匡扶汉室实际上成为空想,与其说匡扶汉室,还不如说匡扶曹操。周瑜属于豪俊之士,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。
三是周瑜与孙策是故交,孙策、孙权对他言听计从,而周瑜对孙氏弟兄也可谓忠心耿耿,鞠躬尽瘁,自己的一身才华显然不可能浪费在名存实亡的朝廷上。
问的有点离题吧。周瑜是江东士族出身,在他的世界里,汉王朝并不是他效忠的对象。西汉末年,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,无法再为士族阶级的利益代言,那么士族阶级尤其是江东士族就必然要找一个新的代言人,这个人就是孙权和他的父兄,而孙权也非常乐意这样做以巩固他在江东的统治地位,所以说两者一拍即合,周瑜的效忠对象就变成了孙权。
那么,孙权的理想是什么呢?也不是兴复汉室,而是“建号称帝,以图天下”,说白了就算孙权想自己当皇帝,当然不会去提什么兴复汉室之类的口号。
三国中,真正想想兴复汉室的是诸葛亮、荀彧这些人,他们的理想才是重新恢复汉王朝的政治秩序,也就是匡扶汉室。甚至连刘备也不是,刘备只是想做一番事业而已,没有那么大的理想抱负。
但是,历史的车轮是无法阻挡的,这一点鲁肃在三国鼎立局面之前就曾断言过,“汉室不可兴复”,可谓是三国第一“明白人”。
一家之言,不当之处敬请见谅。
东汉末年,奸臣当道,民不聊生。先是董卓挟持天子汉献帝刘协,后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汉室其实是名存实亡的的一个状态,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,许多诸侯并不想匡扶一个已经气数已尽的王朝。
至于周瑜为何不匡扶汉室,小编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:
1.首先周瑜和他的家族本来是在袁术的手下效命的,后来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竟然直接称帝,要知道当时的大汉天子虽然名存实亡,但也是天子,袁术此举无疑是惹了众怒,于是天下诸侯纷纷讨伐袁术,周瑜自然也得和袁术划清界限。周瑜也看到了朝廷毫无威严,天子毫无号召力,自然也就不想着匡扶汉室。
2.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惺惺相惜。要知道英雄遇到英雄总是珍惜的,周瑜遇到了孙策,两个人也是彼此惺惺相惜。孙策,人中豪杰,周瑜自然也是看到了孙策身上的优点以及孙家在江东的基础,所以选择去帮助孙策成就霸业。
3.汉献帝刘协当时远在许昌,周瑜如何去扶持?难道要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自投罗网吗。
总结:综合以上三点,周瑜对当时的大汉天子并不抱有希望,而且天子远在许昌,在曹操的掌握之中,还不如找一个有志向的英雄一起在这乱世中成就事业,这也是选择了孙策的原因。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,最后还不是在成都称帝了,乱世之中唯有自己活下来才是王道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汤圆网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20886267@qq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